文集


‧ 一等獎 ‧

從“行己有恥”談堅守道德準則

劉英藍 教業中學

 近年來,小小寰球似乎有些不太平,打開各大報紙,每天看到的新聞除了軍事衝突﹑恐怖襲擊﹑環境惡化﹑愛滋等傳染病之外,大量的是搶劫﹑爆竊﹑謀殺等方面的報道,遠處不說,就說說眼下的澳門吧,我手裏這張2006年7月21日的《澳門日報》B9澳聞版的頭條新聞是?檢察院零五年刑事案立案結案量創新高,盜搶騙案增近兩成?。看了令人膽戰心驚,不寒而慄。怪不得大科學家霍金為此憂心忡忡,他在20世紀末通過因特網提出縈繞自己心頭已久的疑問:?在一個政治﹑社會﹑環境都很混亂的世界,人類如何走過下一個100年 ? ?面對霍金的提問,每個有良知的人都應認真地思考一番: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源是什麼?如何改這一?混亂?的面貌?

  夜深,我不能寐,一片寂靜中,我那混亂的思緒又隨著心跳的起伏而奔騰起來,它如同脫?的野馬,在五千多年的中國歷史文明中上下穿梭,尋求答案,最後終于在春秋時代停駐下來。在那裏,我見到了我們萬世師表--孔子,他那偉岸的身軀,如同不老松,頂住了數千年來的陣陣狂風暴雨,屹然挺立在泰山頂上,他似乎早己看我心頭的疑問,微笑地我說:?行己有恥。?他那洪鐘般的聲音,發聾掁聵,又如同利劍,撥開層層烏雲,使我們看到醫治現代文明社會?病?的途徑。

  孔子說?行己有恥?,意謂人應用羞恥之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孔子這句話言簡意賅,因為有羞恥心是一個人自尊﹑自愛的基本表現,如果喪失了羞恥心,便會作出有損於人格尊嚴的事情,正像孟子所說的?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為此,孟子還專門講了個故事,說有個齊國人,每次外出都吃飽喝足而歸,他妻子覺得奇怪,便問丈夫與什麼人一起吃喝?那齊人回答說都是些富貴之人。他妻子不相信,第二天那齊人外出時,她悄悄地跟在面,走到城裏,發現沒有一個人同他丈夫說話。最後來到墓地,看見她丈夫向掃墓人乞討殘羹冷炙,這才明白她丈夫每天誇耀自己與富貴之人吃喝是怎麼回事了,回到家裏痛哭不已。而那齊人自以為得計,回家仍得意洋洋地吹噓今天又有貴人請他吃飯,一點羞恥之心都沒有。南宋大儒朱熹曾說:?人有恥,則能有所不為?(《朱子語錄》),便是指一個人有了羞恥心,才能意志堅定,就不會任憑欲望的驅使,懂得應在貧富﹑得失﹑義利之間有所取捨,反之,人如果沒了羞恥心,那就什麼事情都會做出來,就像齊人那樣,為了吃飽喝足連人格尊嚴都不要了。

  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法律是社會正常運行的保障,但法律不是萬能的。我認為,很多時候教育比法律手段更有效,因為教育是從人的認識入手,從根源上解決問題。明朝呂坤《呻吟語》?治道篇?中說:?五刑不如一恥?,即再嚴厲的刑法,也不如讓百姓懂得一個?恥?字。呂坤認為,教育人懂得廉恥要比重刑更能解決問題,因為人的道德水準提高了,知道什麼叫羞恥,什麼事該做,什麼事不該做,這比犯了法再來處罰更有效。因此儒家一直主張教化為先,懲罰在後。通過教化,使整個社會的正氣?頭,邪氣就沒有市場了。我相信,如果澳門的居民都行動起來,進行?知恥?教育,逐步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那麼澳門地區的犯罪率一定會大大降低,科學家霍金的憂慮也便成了多餘。

  寫到這裡,我不由想起德國大哲學家康德的名言,?世界上有兩件東西永遠值得讚嘆和敬畏,一是我們頭頂上的燦爛星空,二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則。?這句話後來刻在康德墓碑上,成了人類思想史上最偉大的名言之一。做人要有道德,這是任何人都明白的道理,但這道德不是空洞﹑抽象的,而是具體﹑實在的,如孔子所說的?行己有恥?,就是我們都應遵守的道德準則。只有做到這一點,人才能明辨是非,才能不受金錢﹑名譽一類東西的誘惑。每個有志向有抱負的年輕人,應向哲學家康德學習,堅守?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準則?,即?行己有恥?,更好地完成時代賦予我們的重任。

二等獎 ‧ 以下排名按校名筆劃順序

 

論小人

邱逢霖(培正中學)

學習儒家巨著《論語》,大部分人都把重點放在孔子論「仁」和「君子」上,「小人」一詞,往往成為了「君子」的陪襯品而被加以否定,後人繼而詮釋「小人」為那一類作奸犯科、心胸狹窄的人。但是先人之語未必只局限於一個層面,若果能加以研究從而引伸證明,學習「小人」對於學習道德禮制來說,未嘗不是一個重要的幫助。

  「小人」一詞的最早出處並不可考 。《論語》所提及的「小人」,一般可分為兩種:一是指平民百姓,二是指與君子相對、無德智修養的平凡人。這兩種說法是相對於孔子論治國和論「仁」的時候,所產生出的別義詞。在意義上兩者大體相同,但程度上卻有很大的出入。

  就治國方面,「小人」是相對於「大人」(即君王、治國者)而言的被統治者,「 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 」(孟子告子篇)它的意義只在於表示生活在統治者的領土內的小人民,表示一個個小個體。孔子曾如此回答季康子的問政:「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 」 ( 《論語 ‧ 顏淵》 ) 因為季康子問於孔子的是有關治國之事,所以這裏的「君子」指的 應當是 君王。君王的德行就像風一樣,「小人」的德行就像草一樣。只要風向哪裡吹,草便往哪裡倒。這說明為政者應該以身作則,才會令境內的百姓遵守國法。若把此處的「小人」 解作與 君子相對的沒有德行的人,意義便不清晰了,道理亦不明確,所以此處「小人」指的理所當然是老百姓了。

  此外,孔子曾說過這樣一句話: 「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孫,遠之則怨。」(陽貨第二五章)由於受到前者 「女子」的影響,後人對後者「小人」的理解也往往亂了套。這是孔子分析女性和男性、君王和百姓之間的關係所說的一句話,他是站在男性以及統治者的立場來闡述道理的:(當身為男性與統治者的時候)只有和女性與百姓的關係最難處理了!因為和他們過分接近時,他們就不會表現得謙遜;和他們過分疏遠時,他們又會感到怨恨。此處的「小人」必得視為百姓。孔子曾說過:「無友不如己者」( 《論語 ‧ 學而 》 )他指的是君子不會結交那些和自己不是志同道合的人。既然小人為無德行修養者,君子就不會和他們相處,那就更談不上和他們親近了。

  樊遲問稼的故事,亦涉及這類內容。 子曰: 「 小人哉,樊須也!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則四方之民襁負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 子路第十三 )這句話孔子責罵樊遲的並不是指其德行有問題,而是責罵樊遲無需做這些百姓做的工作。孔子一向教導學生多用德行去感化他人,若果能做到一個好的統治者,又哪怕沒有百姓願意追隨他呢?此處「小人」的當下之意是責罵樊遲沒有上進心,和平民白姓無異。

另一方面,就論君子而言,「小人」的意義又會更趨深入了。君子與小人各有所達,君子所追求的是內心和品行上的修養,他們不會苟且於學習和德行上;小人則反之。一般來說,孔子口中的「小人」往往都只會斟酌於一飯三餐或名利得失這等小事情上,而不會去追求真正的大道理。毛澤東認為:「 小人原不小了,他本不是惡人,偶因天稟之不齊,境遇之不同至於失學,正仁人之所宜矜惜,而無可自諉者。 」。於此看來,不單止平民百姓,即使是為政者亦可能是此等小人。   此類例子在《論語》中比比皆是,亦成為這部先秦巨著的其中一個內容。基於《論語》多用對比寫作手法,「小人」一詞往往會伴隨「君子」而生,對於單指「小人」的句子便是少之又少。以下略為淺述:         

子曰:「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里仁第一六章) 從義、利之分做說明,君子看事情只問是否合於義,小人遇事只問對自己是否有利。

子曰: 「 君子坦蕩盪,小人常戚戚。 」(述而第三六章)從個人心境做說明,君子樂天知命,俯仰無愧,心境自然舒坦。小人心有私欲,為物欲所役,馳競於榮利,得失縈懷,心境自然憂戚。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為政第一四章)從 待人做說明,君子博愛而不偏袒阿私,小人偏袒阿私而不博愛。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憲問第二四章)從人生價值做說明,這亦是作為分辨君子與小人的一個最好的說明。君子以 「上」為達,即以追求人生價值、意義及精神層面上的滿足作為快樂(「 達 」可解為「生命的達到」、「人生需求的喜樂」);而小人則是注重身體血膚上的滿足,只是單純得到物利的充足而喜樂。這樣,小人便不會像君子般執著於德行上的培養、精神上的修行。

  綜觀以上諸例,「小人」在孔子論政和論「仁」時都有重大意義。作為統治者,能治理好「小人」便是統治者的最大成就;而作為「君子」或學習「仁」的人,能以「小人」所代表的行為作為自身之警惕,對於真正了解「仁」的意義以及 成為 君子,亦有不可忽視的影響。

  另外,孔子曾謂子夏曰:「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雍也篇第六)此處的「小人儒」意義與先前的二者卻有重大的分歧。「儒」在孔子時,本指具有六藝之士,以為進身謀生之途 ,進仕於貴族階層中,所以 「儒」可視為一種職業。及至後來發展成一個學派。

古之學既分「大學」與「小學」,「小學」為學習文字、禮儀等初步知識;及至「大學」,則有對於六藝之深入學習。子夏重於文學、禮儀,是以過分沉溺文字學而忽略明道而行道之精神,此為「小人儒」。而孔子要求門人所學都能著重大道之行,不要只鑽研義理而忘記施行義理,此為「君子儒」。這兩者的區別,就有如佛家的「大乘佛法」與「小乘佛法」,在於施行與鑽研、利己與利他。

  我之所談亦未嘗不為「小人儒」,但是以小見大,如果能對「小人」之說加以認識和學習,那麼對我們學習大道也未必不是個幫助。我們每每認為「小人」只是那一類作奸犯科、心胸狹窄的人,但我們卻意識不到我們同時亦是這群「小人」中的一份子。「小人」之說不一定是貶義,而孔子所述的「小人」在當今世上卻比比皆是,這不是因為學道的人少了,而是因為時代的變遷對道德的摧殘太大了! 孔夫子每每嘆息道德的失去和推仁行義履行禮的無奈,但他又怎能料到,文化發展至今, 每個人心中的那個道德根子,也早已經煙消雲散呢!

養與敬

鄧嘉怡 (培道中學)

母親節剛過,而父親節亦姍姍而來,我和小弟親自下廚,做了個晚餐,然而,令之孝者,又是否 一兩 頓飯的問題呢?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讀過了孔夫子這話後,我開始深思。養父母與養犬馬之別就在於敬。然而,先不把敬扯進話題來。

  早日在回家的途中,又目睹一宗令人悲哀的景況:烈日下一對七八十歲的老夫婦推兩車紙皮,豆大的汗珠夾在滿面的皺紋中。我在想,他們是沒有子女供養呢?還是子女不肯去養啊!?那是見人見智了。更何況,街上的這些情況多的是:老婆婆為了幾個汽水罐在翻垃圾﹑坐在大堆紙皮旁﹑把天橋底當作家 …… 此情那景,隨處可見。「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而「養」只不過是孝的一個基底,上述的種種情況,其子女就連基底也打不穩重,就更別談敬了。我在互聯網看過一個故事──《母親的謊言》:小男孩家窮,母親把飯分給他,然後說她不餓 …… 晚年,母親重病進院做手術,奄奄一息,孩子哭了,母親說她不痛。看完這故事後,我的淚水不禁奪眶而出。自小,父母不知為我們撒過了多少個愛的謊言,而這全都是愛我們的表現,她們總是把最好的留給我們。一生中,父母為我們付出之多,是無可計量的。辛勤了大半輩子,反過來卻是因為自己老了,被子女嫌棄,是何等感受啊!而這些把老父母當作負累的子女,又有否想過兒時,父母親是如何為自己的下代奉獻。親子之間是沒有等量代換的──不能說父母給了我們多少,便一定要一切歸還,但作為子女的我們,要做的是,盡最大的努力讓父母安享晚年。

  而安享晚年的定義,又是否讓他們過豐富的物質生活呢?「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孝的基底是養,而更深層次的便是敬。先說報紙上的一個故事吧:一個老富翁,老妻去世了,女兒在外工幹,很孤獨,正想吞下一大瓶安眠藥,忽然接到女兒在機場的來電,說正要回來探他,自殺的念頭便隨即消散了。愛,就是如此簡單!擁有豐富物質的老翁,倘若沒有了這個愛的來電,生命將就此結束。同樣,即使是粗茶淡飯,只要有子女的陪伴,也是同樣的快樂。對父母的敬,就是從心底發出的愛,而這種愛,就是溶化寂寞的太陽。

  養和敬是相輔相成的,要用愛的心去養,在養的基礎上建立更深的敬,這就是最基本的孝了。只養不敬,那是白做;只敬不養,更是空口說白話了。

  「當父母要你 攙扶 時,請記得兒時,父母是如何教你走路的!」這是一句多麼發人深省的話啊!

對“孝”的感悟——讀《孔子語錄》有感

區慧欣(培華中學)

 

夜深人靜,月明星稀。我輕伏在房間的窗前,仰望窗外深邃的夜空,追憶那已如滄浪之水一去不回的童年往事。想起了就在我兒時的時候,每天晚上,慈愛的母親常常會帶我上天台去,在寧謐的星空下 細細地給我講述許多童話故事,而這個時候,我總喜歡依偎在她的身邊,浸沈在腦海中美好的童話世界中。而有一天,母親手拿一本《二十四孝》的書本,給我講述如 漢文帝親嘗湯藥、漢董永賣身葬父、晉王祥臥冰求鯉等中華傳統孝的故事,故事情節聽來感人慟天,也在我幼小的心靈中留下深深的印象。但自我長大了以後,我知道了《二十四孝》原來是中華民族傳統的孝道故事,目的在提醒世人要孝順、恭敬、和顏悅色地侍奉父母親,確實用心良苦。反觀現今社會,由於西方的資本主義社會重視的一些公平、人權、自由、民主等的核心價值觀念,逐漸影響著中國現代人的倫理價值觀,表現為以個人為上、功利、計算、自私自利、對父母漠不關心,更甚的是,社會上時常會發生這樣的事件: 在國內某縣有一位身體健康、容貌並沒有缺陷的某女,為了以後好找工作,竟要年近六旬的父親 賣 腎湊錢為自己整容。而純樸老實的父親竟然也同意了女兒的想法,在眾人的勸告下,某女才表示打消整容的念頭;而在另一個家庭中也有一個兒子,他不同意把母親的房產賣掉,以作為身患肺癌的母親的治療費,母親最終含恨去世,這個兒子的理由竟是:“母親再怎麼花錢治療,也是沒有希望的,應該不要浪費錢財。”,以上的事情聽來震憾人心,但這確實是發生在當今社會上的真實事件,這不禁令我想到現今的社會發展現象雖然蓬勃發達,但是一些現代人卻不能傳承中國傳統的孝道美德,這些人不知孝道、不懂感恩,是現今社會發展缺乏“孝”的一個不良局面。

  “百行以孝為先”,在中國五千年的傳統文化思想中,“孝”是最基本的道德準則。在《論語》的學而篇中,便有“ 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孔子認 為 孝順父母、友愛兄弟是一切道德的基礎。 人必須懷有尊敬孝愛之心,才能養成各種良好的道德品格,因此可以說“孝”是做人的道德標準。 父母親不惜勞苦,含辛茹苦地工作養育兒女,只為了能讓兒女健康成長,而作為兒女,孝順父母是我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是一種感恩的行動,也是我們做人的基本條件。 假若一個人對苦苦養育 自己的父母親亦能做出不尊不孝的不道德行為,那麼此人還能以甚麼德行和其他人相處?現今社會上出現上述的一些不孝行為,正是人們對孝老敬老的意識不足,試想若將來的人們都不懂孝道,心中缺乏了感恩的心意,人與人之間的處便會變得自私冷漠,社會又何能和諧發展呢?故一個人若想培養良好的品德,得先學會對父母感恩,孝愛父母,由孝起始,一切良好道德由此而生。

  可是,孝始於事親,我們究竟應怎樣事親呢?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句話的意思是說:現在的孝,據說能供養父母便行了。其實,對狗和馬都能飼養;如果不用心恭敬地孝順父母,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和馬有甚麼分別呢?孔子認為孝親不能僅僅理解為「養親」,養親是最低層次的,算不得是真正的孝,孝應該出於敬,出於誠。的確,現在有很多人都認為,只要給父母足夠的金錢,良好的居所,給他們充裕的物質享受……這就是兒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雖然這也是一種孝敬長輩的方式,但我想長輩們有時需要的不僅僅是這些物質上的東西,其實父母需要更多的是精神上的安慰,孝決不能流於形式表面,贍養父母要抱著尊重的心情,既養且敬,使其終生愉悅,才是孝道的高層次要求。

而不久前,內地亦發生了一個真實的感人故事:一個本來殷實美滿的三口之家,母親不幸患上尿毒癥,父親因家中經濟艱難亦不堪忍受離家而去,此後,兒子與母親相依為命,承擔起照顧母親的工作。而懂事的兒子亦以優秀的成績考上了大學,他為了既能上學,又能照顧母親,這個十九歲的男孩子背起母親上大學,他依靠勤工儉學的收入來照顧自己的母親。他替大學食堂打掃衛生,除了有收入外,每日三餐還可以免費。他把免費飯菜留下一半,帶回去給臥病在床的媽媽吃。為了節省費用,他還學會了如何打針、量血壓和電療,而天氣好的時候,他還會背著母親到樓下曬太陽……這一切對一位年僅十九歲的青年而言,是多麼的不容易啊﹗當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家庭的孩子,正在抱怨著零錢不夠花,學習太艱苦的同時,這位大學生卻以無限的孝心和愛心照顧患病的母親,締造出“背著母親上大學”此讓人發人深省的感人事跡,在這件事件的背後,我們不禁要問:究竟是甚麼讓我們如此感動?歸根究底,正是在這個物欲橫流的時代,一份早已被人忘卻的,兒子對母親的純樸的愛……

在資訊發達的年代,現代社會上的一些青少年常認為父母照顧子女是他們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他們不懂得感念父母為了自己所作出的辛勞,不懂得體諒父母,對父母的關心問候常報以不耐煩的態度回應,或以語言頂撞父母,甚至打鬧父母,這些人不懂得如何孝敬父母,除在節日裡偶爾送父母一點禮物標榜自己的孝心,還做出了甚麼真正孝敬父母的事呢?而在上述事件中的大學生為了醫治母親的病而勤工儉學那種感人的孝道,就正如孔子所說的既養親,又敬親的孝。孔子的學說能從二千五百年前沿著歷史長河流淌到今天,千多年來一直受人們廣為傳頌,更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所在,故生活在二十一世紀的我們,也應在孔子的學說中學習孔子所提倡的孝道,學習孝愛父母不應只表現在表面形式上,而應該出於發自內心的至真至誠的敬意。

捧讀吟詠《孔子語錄》,細意咀嚼這位萬世師表的話語,品味個中道理,尋找當中隱藏的智慧。孔子對於“孝”的思想見解讓我本來的疑惑大為開朗,在認識到孝的真義的同時,我在心中也在反覆地問著自己:“我身為兒女有做到孔子所說的孝嗎?”,心中反覆思量著孔子的精 闢 思想,也不禁浮現起日常與父母相處的景象:尚記得兒時的我體弱多病,常常要往醫院去,“你常常是深夜時分突發高燒,需立刻送你到醫院急診去醫生去,但是那時候家中沒 有汽車,深夜在街上要乘客車亦很困難,惟有在街上胡亂截車,幸好常會有好心人載我們到醫院,現在想起來真是狼狽不堪啊……”,父母親邊說邊笑著,看著這位兒時常是醫院常客的女兒已健康地長大成人了,也許心中正感到絲絲的恩慰,我一邊聽著他們訴說我兒時的趣事,那些我已一一遺忘掉的過去,父母竟如此深刻地記下來了,像在如數家珍般和我說著,可是我自己卻連父親何時生日也不能清楚地說上來,心中的愧疚讓我心情鬱悶難當。在平日我在家中我自認該算是一位好女兒了,閒時幫忙做家務、順從父母、不在語言行動上與父母衝突、盡量不讓父母擔心,但有時候我總認為父母對我平日的生活習慣和處事“過於關心”,或許會表現出一些一耐煩的態度,現在我從閱讀《孔子語錄》,認識到孔子的思想學說,我不禁捫心自問:“自己對待父母有否出於真出於誠?也許我平日的順從只是一些敷衍的態度?”,幸好,經過孔子的諄諄教導,我了解到自己一直以來對待父母的態度是錯誤的,我更應該出於真心地去愛我的父母,即使我現在還沒有能力去奉養他們,但比起金錢,我相信父母會比較喜歡我以真誠的心意去和他們聊聊天, 讓他們能夠安心順意地度過每一天,我想那比物質上的幫助更能體現做兒女的孝順之心。

孔子的學說思想雖產生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但他的思想在經過時間河流的沖擦後,至今仍散發著其獨有的光芒。正是孔子學說思想的智慧,締造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傳統美德,而孝亦是中華民族美德的精髓所在,在二十一世紀資迅科技發展的今天,各種各樣的新奇事物吸引了我們的注意,或許,你因而忘卻了父母親關注的目光;或許,你因而忘卻了父母親教育訓示的叮嚀;或許,你因而忘卻了父母親對兒女永遠不滅的愛。讓我們從孔子學說思想中尋求孝的真義,撥開物質時代的迷霧,拿出自己一顆誠摯的赤子之心,去報答父母含辛茹苦養育我們的恩情吧﹗讓我們的家庭之中充滿濃濃的親情之愛,讓這份愛滋潤著我們的心田吧﹗讓我們把孔子學說中孝的道理傳播到社會上去,讓孝的和風吹遍世界每一個角落去吧﹗

誰是真正的富者

楊家俊 (教業中學)

 

石頭、紙、金、銀、銅 …… 見證了社會發展,人們給予它們一人稱號──「錢」。

在現今的社會,有人認為錢是萬物之王,只要擁有它,一切的幸福都在你手,一個人擁有它多少,就意味這個人的階級職位。對於這個看法是對還是錯?

  無可否認錢的確是當今世界的最大發明,取代了舊時以物換物的方式,大大加快了人類向各方面邁進的步伐。一來舒適,不用攜帶龐大的貨物;二來安全。盡管如此,是否它能擁有定一個人價值的能力。擁有錢多就是「富」,擁有錢少就是「貧」,這是對嗎?我不敢相信,何謂「富」?何謂「貧」?單單只是憑「錢」就能定嗎?我可以保證一定不是。如果是這樣 , 那些兒孫滿堂,身體健康,正在安享晚年的老人不是「富」嗎?你擁有了 金錢 就是「富」 ,但 這些都是物質上的, 精神上呢 ? 有了錢,精神上一定也是富者嗎?

顏淵是孔子的學生,他的生活貧困,但堅守道義,孔子曰: 「 賢哉,?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也不改其樂。賢哉,?也! 」顏淵雖貧窮,但孔子讚他為「賢者」 ,人們也成顏淵為高尚之士,顏淵詩人道上的富有者。

最普遍在思想上致富莫過於是「學問」,天下間無窮無盡的知識,你只要從中得到幾方面或一科專業知識,已經是非常「富有」,利用這些很容易得到物質上的「富」,這麼好的一件事,哪有人不想 的 ! 可時下卻有一些學生為眼前金錢所誘惑,放棄學業,進入博彩業,孔子要是在世,他一定會嘆息: 「 逝者如斯乎! 」

那些放棄求學機會,放棄知識的人,他們只會看薪水做事,而不是「事君,敬其事而後其食」 ,做金錢的奴隸,完全不考慮自己的興趣、自己的志向,這是精神上的 「 貧者 」 。

學會 一門專科的知識也並非容易的, 世上 總存在某些資質中等或較差的人,雖然可能會缺少這一種「富」,但還有許多的「富」正等他們。

  孝順,一種較為容易且重要的「富」,這並不需要什麼技巧和物質,只須把心拿出來就行了。 子夏 向孔子問 孝 , 孔子的 回答 :「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對父母關心多一點,你的「富」又多一點。切記 要真心 !

  信用對於任何一人是絕對不能缺少的「富」, 孔子多次強 調「主忠信」:行事以忠信?主。若果言行舉止不值信賴,即使一個很有才華的人,又有什麼用?在社會上立足也難,更可況要取得成功。

在孔子的言論中,我們可以得到很多財富, 只看你能堅持不懈、永不放棄去聚集,深信 你 都能成為大富翁。

  在街上看見某些隨地吐啖,滿口髒話,卻又帶金光閃閃的 項 鏈、手表,手指上 戴者 鑽石 戒指 ,從他的服裝、字面上看,他們的確是物質上的「富」,只不過他們 很可能是 思想上是「貧 者 」。

顏回,他住的是小巷子、穿舊衣服、吃廉价的食物 ……, 可是他仍樂在其中,從不埋怨生活 , 這是為什麼?正是顏回思想上是「富」。他明白到眼前的事物只不過是過眼雲煙,又何必耿耿於懷,惟有擁有真理,生存才有方向。

「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仁義 」 是君子之本, 「 仁義 」 是君子的巨大的財富。君子是真正的 「 富者 」 !

不一樣的老師

黃泫瀅(聖羅撒中文中學)

安妮 . 蘇利文 ,是誰?一個普通的外國人,沒有太大的影響力。也許我該問,有多少人認識她 ?

孔子 ,是誰?在中國,有誰不曾聽過 孔子 ?儘管未讀過《論語》,最起碼也說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明白「欲速則不達」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等 的道理……

一個 相傳有弟子三千,賢者七十多,終身從事教育事業,把教育延伸到平民弟子中的人;一個活於十九世紀,默默無聞,耕耘五十年, 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 ,教育、協助 海倫凱勒 成材, 甚至最後因過度辛勞而雙目失明。

看似是毫無關係的兩個人,當中能找到交匯點嗎?

海倫凱勒 ,一位聾啞、失明的殘障人士,如果沒有了這一位既能幹又富有耐性的老師對她的教導與開化,她或許還是父母手中縱容無道的掌上明珠,躲在家中指手劃腳地終其一生。多虧 蘇利文 老師的堅持,在最初沒有放棄那個被縱壞的小傢伙。從零到有──由第一個生字「水」開始,從反叛到服從,直到最後畢業於 哈佛 大學、成為作家。一切都是 蘇利文 老師的教導,把 海倫 的天賦發揮出來,讓她得到全世界。

  實際上 孔子 所授的,是「仁」的思想。想想,《論語》中曰:「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仁」不就是愛人,愛人不就是「仁」的重要內涵之一嗎?又子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那麼我要說,蘇利文老師已經超越了仁。是一份愛,一份堅持,她付出五十年的青春與時間,去培育出 海倫 這個優秀的學生,讓 海倫 帶著自己的愛,惠及了其他的視障人士。但她自己得到了甚麼?沒有,她最終什麼都沒有得到,但失去雙目--因為用神過度而導致雙目失明。她的這份情實在是平常人無法體會與給予的,因為 如果沒有愛,又怎麼會有這麼巨大的奇跡出現?如果沒有愛,又怎能在黑暗的心中灌注光明,在殘缺的軀體上播種健康的靈魂? 難怪 海倫 稱 蘇利文 老師為「再塑生命」的人。

  一東一西,一個是 春秋 末期的人物,一個卻只跟我們差了僅僅兩個世紀,但,他們做到的,不單是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還將教育昇華到更高的層次 ── 孔子 的學說深遠地影響我們,延至此時此刻; 蘇利文 老師克服困難,把 海倫凱勒 從黑暗帶到了一個光明的世界。

蘇利文 老師以自己的生命,照亮了 海倫凱勒 走向世界的道路,把她由一個無知、粗魯、暴躁的小孩,變成了一個勇敢、博愛、偉大的作家。一直以來,是 蘇利文 老師守在海倫身邊,把課外和書本的知識寫在 海倫 的手中,讓 海倫 了解學習。 她用指尖,把全世界帶進海倫的手中、心中,同時把 海倫 帶到全人類之中。 而 海倫凱勒 帶著老師給她的愛和知識,幫助與她一樣遭遇不幸的人。帶給了他們光明和希望。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 不僅把技藝、古代文獻傳給弟子,更重要的是他對真理、對忠國愛民、對完美人格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弟子和後世;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孔子 所堅持「有教無類」的教育理念,使教育普及於當時的平民中;最終其弟子將其思想和教誨輯錄成《論語》,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甚至全世界在教育和政治上的思想。

同是老師,一個桃李滿門,被奉為萬世師表、至聖先師;另一個默默無聞,五十年如一日。但,能教出好學生的,不管是甚麼人、甚麼老師,絕對值得稱為你和我心目中最偉大的教育者。

培養學習興趣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岑煥婷 ( 濠江中學 )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孔 子為知之者、好之者與樂之者作了很好的對比。可見,「以知識為樂」的學習方法是最高層次的,「喜歡知識」比前者次一等,「僅僅知道知識」又比前者次一等。你又在學習的歷程中選擇了哪一種方法?

跟據中國現時的教育制度,學生每學年必須修讀十多個學科,對於如巨浪般洶湧而至的知識,學生們往往招架不住。在來不及喜歡知識之前,我們已經選擇了 — 「僅僅知道知識」,用盡一切方法去記住知識。然後就在考試完畢後迅速地把知識拋諸腦後。我亦曾經是這行列中的一員。然而,正是 孔 子的一夕話使我覺悟到,長久以來我只是使用最低層次的學習方法,既吃力又不討好的學習方法。

你也認同興趣對學習的重要性嗎?

我國青年速算專家 豐收 ,在比賽中以速算勝電子計算機。他在小學二年級時,就想到一個有趣的問題﹕讀、寫、看都是從左到右,從高位開始的,而運算為什麼偏要從右到左,從低位算起呢?這個問題引起了他對數學的烈興趣,從此他把玩的時間都用在思考和計算中。正是這種入迷的興趣使 豐收 創造了快速計算法。

興趣的力量之大,可以推動一個人邁向成功之路。世界上有成就的人都對自己從事的事業有著濃厚的興趣。 聶平 對圍棋迷戀, 陳肖霞 對跳水傾心, 陳愛蓮 對舞蹈的追求 … 更多的事實告訴我們, 孔 子的教誨是正確的。

若沒有「樂之」,他們能夠步向成功嗎?

馮驥才 年輕時,身高 1.92 米 ,體格健壯,愛好體育,曾經進籃球隊,但球藝長進不快。後來他便愛上了畫畫。雖然他的畫技沒有過人之處,但就是那份愛好,使他踏上了專業畫家的道路。後來他認為文學才是自己的長處,於是改學文學,喜歡文學,並以寫作為樂。結果他寫出了長篇小說《義和拳》,成為我國著名作家。

「好之」使 馮驥才 進步,而「樂之」則使其邁向成功。

孔 子說很對,「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愛因斯坦 說過﹕「對一切來說,只有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它遠遠超過責任感。」

對於學習的方法, 愛因斯坦 與 孔 子有著同樣的見解。神奇的是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空間,竟存在著同樣的道理。這又隱含著甚麼意義呢?

當我們仰望著別人的成功,渴望前進卻又力不從心的時候,不妨回憶 孔 子的教誨﹕「培養學習興趣是最好的學習方法」。

當我們對事物產生興趣,自然能更有效地學習知識並樂在其中。那時候,你會發現,學習知識的道路正洋溢著幸福和溫暖。即使你從來對事物莫不關心、毫無興趣,不用彷徨,興趣是可以培養的。只要你願意倘開心屝接受興趣為人們創造的生命奇蹟,「培養學習興趣」的學習方法將會帶你踏上成功的征途。

‧ 三等獎 ‧ ( 以下排名按校名筆劃順序

學懂 樂於學 學而樂

洪珊妹(東南中學)

課堂上,老師問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身旁的同學皺了一下眉頭,繼而輕輕地搖了搖頭,沒有太過招搖。

他留意到我正看著他,於是,他為他的行為解釋了一番:「為那些大大小小的測驗、考試挑燈夜讀,這怎麼會是件樂事?」

或許,這是你曾經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你此刻的感受。老實說,曾經,我也暗自在心裏搖頭,不以為然。

孔子提出的人生哲學是,學習是快樂的,學習了以後, 主動不斷地反覆練習 ,更是件愉快的事。然而,我相信,現時不少求學中的年青人,對於這個哲學的理解,也只是表面上的認同,卻沒有真正地體會了,正因為, 他們把學習變成了一種生活負擔 。

記得很小的時候,媽就會常摸著我的頭,囑咐我說:「將來,要用功讀書,知道嗎?」,那時,我似懂非懂地點著頭答應。到了懂事點的年紀,她依舊常嘮叨著這句話,問了問身邊的朋友,發現天下的父母都一個樣。我跑去問媽,她語重心長地回答我:「你書讀得好,將來才會有大成就,媽希望你日後有片大好前途,我就高興!」。當然,長輩的話有理,博學有助我們日後的發展。然而,似乎,我們也從小就接收了這樣的一個訊息:在現今這個先進而且現實的社會裏,我們的學習成績與我們日後的成功息息相關,學習是在為自己的將來搭路。於是,學習,倒像極是一件任務,我們只記得以完成任務為目的,而測驗、考試就是種種必需衝破的障礙,學習被套上了重重的心理負擔,除此以外,還要在早已神精疲憊的狀況下揹負上一擔子長輩們的期望,像這樣背負著各種的情緒與壓力在學習,能快樂嗎?

顯然,我們都忘卻了學習的最原始動力。渴望獲取知識,并不是因為它是一個使命,學習,從來都只是單純的為了自我的興趣,滿足我們的求知慾。以這種態度學習,才能真正地體會到學習的樂趣,而在對知識的渴求上獲得滿足時,再再三反覆地所求得的知識作深切領會,更會越發趣味無窮。而這番道理,我是從一位朋友身上領悟到的。

最近,朋友迷上了舞蹈,他不僅虛心求學,還勤於練習,然而他從不喊累。我很是不解,而他是這樣解答的:「就只是因為我喜歡,跳舞滿足我,而每一次練習,你會得到更深的認知,更多的滿足感,就像一口乾涸的井,重新得到甘泉的滋潤時的愉悅。」,這不就正是孔子說的哲學。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之「學」,不是為了個人要成就什麼,為的是「好」,他以熱誠、執著的態度學習,在對追求真理的過程中,更樂在其中,作為一個樂知者,所以,他認為學習是喜樂之事。

縱然, . 於現時的社會中,講求的是實力,我們必需力爭上游,才可在社會上取得立足之地,但我們不應以此作為向上的目標,若不然,學習只會變得是枯燥乏味。我們該學懂的是孔子的求學精神,才能深切體會到學習的甘甜。而以這種學習換取的成功,才是最實在的,畢竟你在旅途中得到了滿足,吸收了真正的知識,得到了充實的生活。

課堂上,老師問道:「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對此,你們有什麼看法呢?」,身旁的同學皺了一下眉頭,繼而輕輕地搖了搖頭,沒有太過招搖。

他留意到我正看著他,於是,他為他的行為解釋了一番:「誰說學習是件苦差事?學習,是樂此不疲的。」

為己不為人

區家樑(培正中學)

今天,我無意中看到了一本先秦諸子語錄的選本,翻開一看,突然發現 孔子 在 << 論語‧憲問 >> 中的一句話,於我心有戚戚然。

這句話就是「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大意是說古代的學者學生是為了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才去學習,而今天的讀書人卻是為了在人前能裝出一個好樣子而去學習。我看了這段文字後,心中不禁由衷地敬佩起 孔子 來,因為他在二千多年前就已能準確地預言到今天的一些實況。

也許,你會覺得說得太誇張了,扭曲了事實。但可惜的是,現實偏偏就是這樣。今天的莘莘學子們,要去學習的東西比以前的人都要多很多,不但要去上甚麼鋼琴班,有些甚至還要去上甚麼舞蹈班,英語會話班,珠心算……課外活動多得有如天上的繁星,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給。但是,他們之中又有多少人是因為自己真的有興趣而去上這些課的呢﹖他們不是被家長迫去上這些課,就是因為看見自己的朋友有去參與這些課程,為了陪他們而去報名上這些課。更有甚者,竟然是為了使別人覺得自己很厲害,很好學,所以才去上這些課學習的。難道抱著以上這幾個原因而去上課的人會學得好嗎﹖真能學到東西嗎﹖這正正反映了一個可悲的現實﹕現代的學生們學習的東西雖然被以往的學得都要多,但他們往往都不是為了自己的志向、抱負或興趣而去學的,而是因為被人所迫,陪人或者可在人前炫耀而去學的,而這樣往往都會使他們學得不好,既浪費不少的金錢,亦浪費寶貴的時間。

反之,我們可以看到,人類古今歷史上的群星們,那些偉大的天才們,他們去學習的動機、原因和動力全都是為了自己——自己的興趣、夢想、志願,而不是為了在人前的一個好名聲。只有向著自己喜歡的方向去學習,去研究、才是最好的做學問的方法;為了擴大自己的知識面,提升自己的能力,才是最佳的學習動機。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治學態度,才能真正學到東西。例如我國古代的著名地理學家、旅遊家 徐霞客 ,為了自己理想志向,不惜把自己獻身給祖國的山川,放棄仕途,不考科舉,而且一生周遊天下,足跡遍布 中國 各地,終於寫成了名垂千古的 << 徐霞客遊記 >> ,使後人獲益良多。又例如 法國 著名大作家 巴爾扎克 ,他父親原是希望他當律師的,但後來他卻因著自己的興趣而毅然轉讀文學做作家。雖然他的生活後來窮困潦倒,生計都難以維持,但是就是因為他對文學的熱誠興趣,終使他寫下了著名的 << 人間喜劇 >> ——由一系列小說所組成的叢書,其中生動地刻劃了當時 法國 社會的面?,創造了不少如 高老頭 般著名的典型人物。就是這齣 << 人間喜劇 >> ,使 巴爾扎克 成為一代名家,史冊上留名的大作家。

由以上兩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為己」,即為自己的興趣而學習,才是最佳的學習方法。而「為人」,即是為了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去學習的,往往都既不能學得好,又不能如願在人前樹立起好名聲。在歷史上,我們可以看到,往往在學術上有成的人都是無心插柳的。他們往往只是「為己」地去學習研究,從沒想過在人前成名 ( 為人 ) ,但命運之神卻是會看顧這些人,讓他們名留青史。

所以,我們的治學態度應是「為己不為人」,只應為自己的目標奮斗,而不必理會他人的目光!

 

讀孔子有感–愛是永恆

王彩紅(培道中學)

何謂「仁」?從「仁」字的結構來看,它分別是由「人」和「二」字組合成的,也就是說有「仁愛」的產生,必須以人與人作介質來傳播的。

何謂「孝」?從「孝」字的結構來看,它是以「子」字為基礎。表示尊敬,奉養父母是子女的責任。我認為「仁」是「孝」所衍生出來的。因為當一個人有孝心,那麼他就會有仁愛。因為對父母親的孝是愛的一種表現。

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個問題往往是很多繁忙的都市人所忽略的。很多人都認為只要每個月定期給父母家用,就算是盡了孝道了!其實這樣的想法真是糟透極了!正如孔子所說,如果不用心恭敬地孝順父母,那供養父母和飼養狗和馬又有甚麼分別呢?當然,物質上的給予是很重要,但是心靈上的給予也是同等需要的。父母為了養你育你,為了能讓你健康地成長,在外頭流了多少血汗,受了多少委屈。爸爸媽媽為我們所做的一切,不是能用三言兩語就能表達的,而我們做子女的也無以報答他們的養育之恩。我們能做的,只有用我們的愛來作回報。其實,爸爸媽媽是很容易滿足的,你可能只要說幾句再簡單不過的貼心話或者是幫忙做點家事、搥搥背這樣小小的動作,就足以為他們帶來喜悅和感動。這可比你給予他們錢上的東西,更能使到他們感到開心呢!

有一天,我幫媽媽拔白髮,當我將白髮一根一根地拔掉時,我的心也跟隨著一下一下的抽痛,突然有股衝動想緊緊地抱著媽媽,心痛她忍受著歲月的洗禮。我

感覺到時間把媽媽從我身邊拉得更遠了,不安的感覺在我的心裡翻滾著。在那一刻,我很想讓時間停止,我不再想長大了!不想讓媽媽變老!因為我真的好怕哪一天媽媽會離我而去。很可笑吧!一個高中生還說這種不切實際的話。我還記得小學的時侯,每個人都要寫一個願望,我寫了希望愛我的人可以不要死,結果被同學取笑道人怎能不死呢?說真的,我都不知道自己為甚麼會有這樣的想法,或許是我太愛他們了吧!

著時間一天一天地過,我們就一天一天的長大,爸爸媽媽也一天一天衰老。

我們跟父母相處的時間也不知不覺地變少了。因為,每個人都在跟時間競賽。

總會有一天,我們會走到時間的盡頭……「後悔」是我這輩子最討厭的!相信大家也跟我一樣。人的一生能有多少回後悔呢?如果你不想你的人生是在無數個「後悔」裡渡過。那麼,請你在這一刻開始,停止做那些會讓你後悔的事!也請你把握那有限的時間,奉獻那無盡的愛給你的父母直到永恆。

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蔡思敏(培華中學)

日暮黃昏,我安待居室,手捧一本《孔子語錄》,在中國萬世師表孔夫子的精闢思想世界中漫遊。閱畢,思唸良久。忽然,我被窗外的一連串巨響驚動了,轉眼窗外,原來是澳門的一座新建的賭場酒店隆重開幕,正在燃放盛大的煙花表演呢﹗我趕快走到露台去,欣賞此繽紛多彩的煙花表演。在絢麗煙花的襯托下,各大賭場酒店的霓虹燈光正閃爍著七彩變幻的霓虹,把澳門打扮得花技招展,澳門越發顯得豔麗非凡。此刻,我細想近年來澳門的發展,博彩業現今發展興盛,快速推動了澳門的經濟發展,但是有利也有弊,多間大型酒店賭場的建立必需要大量的人手,由於入職高薪,致使不少年輕的澳門青少年放棄學業到賭場當荷官,而有極少數年輕的荷官更不能抵受賭場內金錢的誘惑,有的染上賭博惡習,有甚者更偷竊賭場的籌碼;且近年澳門的社會治安有所下降,一些街頭劫案時有所聞,甚至亦發生牽涉到賭場的殺人案件。 , 這不禁讓人深思:澳門的將來會如何呢?現今澳門的青少年應抱著怎樣的金錢價值觀呢?想至此,孔子的精闢思想學說不禁在我的腦海中浮現……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去之,不去也。”,富與貴都是人們所想得到的,不用正當的途徑而達到目的,君子不接愛。貧與賤都是人們所嫌棄的,不用正當的途徑得到富貴,君子不擺脫。任何人都不會甘貧窮困頓、流離失所的生活,都希望得到富貴安逸。但這必須通過正當的手段和途徑去獲取。君子與小人的分別之處,是取得富貴的手段正當與否。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小人則不擇手段,為所欲為。君子憑藉自己的本事通過自身的努力所得的是正當,以偷竊拐騙而取得富貴則是“不以其道得之”。所以孔子也說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雲。”,但有些人,並不是像孔子那樣,對於不義且貴,如至寶。 如一位曾經聞名一時的抗典英雄,原廣東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免疫規劃所的所長因職務利用負責全面工作和主管全省疫苗推廣、訂講、審核疫苗款的支持、參與決定全省所需疫苗的種類和價格等職務之便,多次收受疫苗經銷商的賄款達一千多萬元,因而被判無期徒刑。而 早些時候,澳門賭場有一名年輕荷官疑揮霍過度,無法抗拒誘惑,趁工作之便偷取籌碼供花費,一個月內先後偷取十三萬元,一日重施故技時終被監視一段時間 的司警當場逮住,結果要面對鐵窗歲月,誤送前程;故當今青少年應警愓自我,不要心懷貪念,以身事法,自終生。

  但在現今社會中,有很多人按照孔子的思想學說,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的。如敬愛的溫家寶總理在最近接受五家歐洲媒體的聯合採訪時,以詩言志,他說:“身無半畝,心憂天下;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長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艱。”,“衙齋臥聽簫簫竹,疑是民間疾苦聲。”。溫總理不但是這樣說,更是這樣做,他位高權重,但不會以權謀私,而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人民的總理,是我們青少年學習的榜樣;又如我校有學生曾在街上拾獲了十多萬元,但同學拾金不昧,把金錢交回給失主;而我校亦有一位同學,不但不會用不正確的手段獲得財富,而且在街上見義勇為,協助警察捉拿偷竊盜匪。

  在澳門社會經濟蓬勃發展的今天,我們青少年應有良好的價值取向,在繼承和發揚孔子所倡導的思想和道德的同時,要努力學習和貫徹中國國家主 席胡錦濤 先生有關“八榮八恥”的教導,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榮辱觀,做到“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做一個有思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的新人。

仁愛愛人

 

王妙丹 (培華中學)

一個小孩在樹林裏遊玩,嚷道:“哈。”回聲也嚷:“哈!”小孩疑惑地問道:你是誰?”回聲:“你是誰?”他以為是另一位小孩戲弄他,就生氣的說:“你為什麼不出來?”回聲:“出來。”他十分著急的嚷道:“我要打你。”回聲:“打你。”小孩子急忙跑回家去,告訴母親,有人在樹林中戲弄他。他母親明白這是回聲之理,就對孩子說:“你去嚷,我愛你。”小孩子就跑去大聲:“我愛你……”回聲也是:“我愛你……”這個故事啟迪了我們:“你們原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是啊!只有我們付出了愛,才能得到愛!然而,愛的根源就是仁。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那麼何為仁?孔子曰:“愛人。”孔子之道首先是“仁”之道。“仁”是儒家思想學說的核心和精華,也是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

孔子一生所傳授的,都是以“仁”為中心,教人如何達至“仁”的境界,即教人如何做人。這正是生活的最高哲學啊!孔子認為,人必須有“真性情”,“真情實感”,這就是“仁”的主要基礎。然後,才可以有“仁”的品質。

孔子曰:“民之於仁也。基於水火。水火,吾見蹈而死者矣,未見蹈仁而死者也。”水與火是滿足了人類最基本的物質生活需要,而仁卻是滿足人類精神生活的需要。從人的社會屬性方面而言,的確可以說老百姓對仁的需求超過了對水與火的需求。何況,水與火還時常對人類造成生命危害,而仁卻決不會危害人類。所以,仁不僅是人類真正的朋友,更是人類的精神支柱!

但,如今這個繁花似錦的世界裏,缺少的正是由仁發出來的愛!一種將心比心的愛,一種寬容,仁義的愛!當你看到那乞求幫助的雙瞳時;當你聽到那痛苦的呻嚀時;當你看到那無助的惶恐時;你是否伸出了幫助的雙手?是否會動了怵惕惻隱之心?還是無動於衷,置身事外呢?每一個人的選擇都不同!這是因為人類的文化和教育在這個隨波逐流,庸庸碌碌的現實生活中造成了錯誤的觀點,它一直被誤導下去,蒙蔽著我們的雙眼,致使我們不能去認真的思考人生,真正達至“仁”的境界。前不久,澳門有一間學校發生校園暴力,由於學生缺乏仁者之心,沒有按孔子的教導去做。有幾個同學因為一些小事而大打出手,致使有一位同學成了終身的植物人,而打人的同學也被繩之於法。

難道,仁愛真的離我們很遠嗎?不,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愛之心只在於我們每個人的信念,而信念又支持住我們的靈魂!

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年輕一代的青少年們,讓我們敞開心胸,感受由仁愛帶給生命的神氣美好,由仁愛帶給世界的豐腴多彩吧!

有人說:“愛,是一種啞巴也能講,聾子也能夠聽懂的言語。”愛是待人接物總是溫和親切,從不追求自己的利益的。愛是寬容,體諒,從不絮絮叨叨地抱怨的。愛是源於心靈,萬物的天性。愛是最永恆的主題,當一切都失敗了,愛還是屹立常存。

我校由於重視組組織學生學習《孔子語錄》和《論語》,積極參加澳門人文科學學會組織的徵文比賽,因此對孔子傳授的“仁”有較深刻的理解,並且在學生中逐步具有“仁”的品質,如同學們之間,做到互相關心,互相愛護和互相幫助,一人有難,眾人都伸出援手,高三班有一位同學的父親,不幸身亡,家中經濟頓時陷入困境,於是同學們發起募捐,將捐款及時送到該同學家中,以解燃眉之急,像這樣的好人好事多不勝數,讓整個校園充滿了仁愛愛人。

我們不可以再擱淺於昨日的錯誤或停泊於昔日的觀念中。現實的矛盾,拉近昨日與今日的距離。我們需要一場盤陀的雨,可以溶下過去的每一朵烏雲;我們需要一個漫長的夜,可以度過昨日的每一個黃昏。我們更需要一顆仁愛的心,可以去探索與欣賞人生的真,善,美……

仁愛愛人——讓世間的每一個角落都充滿愛於被愛的美……

多為他人想,創建和諧社會

葉雅婷(教業中學)

孔子是中國一位偉大的教育家 , 他主張一切都是以 ” 仁 ” 為中心。《說文解字》對“仁”是這樣解釋的:“仁,親也,從人二。”表示 “仁”是人相處時的親愛關係。? “仁”的方法就是 “愛人”和“忠恕”。 “忠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句話的意思是:自己不願意別人怎樣對待自己,就不要那樣對待別人;自己希望怎樣生活,就想到別人也會怎樣生活,從自己?心出發,推及他人。中國有句俗語“將心比心”說的就這個道理。能重視自己的個人修養,又能設身處地多為他人想,友善地考慮到他人的利益,他人的感受,這是明智者做人的正確態度。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那該是一個多和諧友善的人際關係、是人們所嚮往的美好的社會!

可是,兩千多年后今天的文明社會裏,卻還有現代的愚昧者,他們被金錢、利益所蒙蔽,作出一件件既損人又不利己的蠢事來。

我們常常在報紙上、電視中看到、聽到一些令人髮指的新聞:有些不法商人,?能賺取更多的金錢 ,竟然製造一些劣質奶粉,令嬰兒喝了這種奶粉發育不良,有的因為營養失調導致身體虛弱,甚至死亡。真不知那些製造劣質奶粉的人,他們看到自己一手造成的惡果,內心是怎樣的感受?他們生活還過得愉快嗎?不會有負罪感嗎?還有人製造假冒偽劣藥品,病人用藥后不但不能改善病情,還增加了痛苦。有一則消息報導,在某醫院,有十幾個做白?障手術的人,因?用了不合格的藥水,藥水中含有細菌,導致手術后感染,病人痛苦不堪,最後雙目失明,一輩子再見不到光明……,這一則則的報道觸目驚心!難道這就是人與人之間相處之道嗎?換個角度想想,如果自己成為這些可憐的受害者,自己一定會深惡痛絕吧?誰也不想成?這樣的受害者!

用“己所不欲”,卻“要施於人”的錯誤思想行事,那將會害人害己!如果人人都“己所不欲”,卻“要施於人”,不為他人想,不用仁義道德約束自己,隨心所欲,那社會將惡性循環:賣劣質奶粉的買來變質后被了腊的大米;賣劣質大米的又買來摻假的食油;賣摻假食油的又買來未經檢驗不合格的雞魚肉;賣不合格雞魚肉的又買來含有致癌物質的食物;賣含有致癌物質食物的又用了假冒?劣藥品……,試想想,這將是個怎樣的社會,人人自危,人人都有可能成?受害者,害人者終害己!

人是地球上最有智慧的高等動物,怎能這樣放縱,這樣自私,作出違反生活規律的損人不利己的事呢!如果我們再這樣放肆的話,豈不是連禽獸都不如,禽獸都懂得遵循自己的生活規律,偏偏卻有些人不潔身自愛,?了黑心的錢財,把自己的人格貶到最低。

到底要到甚麼時候 , ,這些愚蠢的人才能醒一醒,才能明白到甚麼叫道德和修養呢 ? 孔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如果一個人沒有做甚麼壞事,那麼他的心中自然沒有一絲憂慮;相反,那些做壞事,那些缺德的人,他必定整天都提心吊膽,惶惶不可終日。

“?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也不驚”,只要我們沒有做虧心事,沒有埋沒自己的良心,我們可以心安理得地過日子。不是嗎 ? 那些製造劣質奶粉和假冒?劣藥品的不法商人, 一定會經常擔憂,經常害怕會被人揭發,過著提心吊膽的生活,一種受良心遣責的生活,即使每天吃山珍海鮮,也會食之無味;即使睡在寬大舒適的房屋裏,也會夜不成寐,他們的日子並不好過。靠正當收入生活,即使只有粗茶淡飯,住在陋室,也自有一番安然自得的情趣。

我們都是生活在同一個世界的人,應該和睦相處,不要害己害人,更不要為了錢財這身外之物而喪失道德良心,那是一件很愚蠢的事,只會得不償失。

真的希望每一個人都能快樂地過每一日,都能無憂無慮,更希望那些可怕的新聞永遠都不再出現。

“己所不欲, 勿 施於人”,這種“推己及人”的道德情懷體現了人類的美好關係,中國有句古語“人和萬事興”, “推己及人”就是 “人和”的根本。讓我們牢記孔子的教導,處處為他人想,讓中華文明之花開得更燦爛,同心攜手,創建和諧美好的社會!

我讀孔子

蔡揚 (濠江中學仔分校)

各式各樣的生活,交織成繚繞盈耳、迴響天地的天籟。有人選擇擔任小號手,在鎂光燈的注目下,轟轟烈烈的演出他的前半生;有人決定吹奏牧笛,在青山田野間,悠閒自在的終其一生;而我,想要當個小提琴手,分分秒秒都用心奏出生命的樂章。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將這句話用於生活當中,「知之者」都汲汲營營,忙於爭名奪利,但等到有一天看著他們以自己青春年華、精華歲月換來的金宮玉闕、高官厚祿時,必定迷惑悵惘,難道一生努力就為告老還鄉努力嗎?而「好之者」在毅然向前的同時,亦懂得停下腳步,靜坐片刻舒展觀感,敞開心房,細心體會人生烙下的足跡,傾聽生活中心靈的回應。所以說「知之者」就不如「好之者」來得好,而「好之者」卻又不如「樂之者」來得好。究竟「樂之者」是種什麼樣的人呢?

  多年前,有對藝術家夫婦辭去都市裡的工作,遠退山間。除了偶爾至鎮上採購些生活用品之外,寫作、繪畫、和山鄉人聊天,才是他們生活的重心,微薄的稿費和賣畫的筆潤是他們全部的經濟來源,他們說他們的快樂是以前沒有過的。

  簡簡單單地過日子,減少繁文縟節,給予自己更大的生活空間,這就是「樂之者」的生活態度,也是真正的人生智慧。「樂之者」與「好之者」最大的差別在於前者能夠淡泊名利,擺脫金錢、慾望的枷鎖,就如晉代陶淵明那樣,寧願選擇歸隱田居,過著種豆南山下、與世無爭的生活,也不願為五斗米折腰、被世俗塵器所累。這種瀟灑脫懷、簡單快樂的生活正是「樂之者」的生活準則。

  快樂的人生,就是忙碌與悠閒適當調劑,亦如一匹布要有立體美,必須繁密、粗細經緯交錯。人生安閒、忙綠交錯、全部匯織在內,有所為、有所不為、有操持、有理想,精神坦蕩、泰然,生命裡自然添注了新水源、新活力。貧與賤,富與貴都不在是值得計較的了。

  在這個價值多元的時代,一個人要過怎樣的生活,有很多的選擇和最大的自由,適情適性能將生命能力發揮到極致就是美好。

  我們可以替自己的生活打下經濟基礎,但不要把賺錢視為事業,以致陷溺其中,不可自拔。賺錢如為奢慾,使人心力交瘁,可以圖一時的快感,卻沒有長久的樂趣。

  因而,忙中要知道給自己一個寧靜而優美的靜屋,是精神的避難所,放一幅美麗的帆布畫,一本詩集或一本散文,靜靜地擷取最好的靈汁,美化生命的境界,這就是孔子所說「樂之者」的生活態度。

學習 — 彩色的歲月旅程

吳敏怡(濠江中學)

 

若?人生如玉 , 那麼“學”就是一把刻刀。要想讓人生綻放出美麗的花朵,首先便要好好地學。要?息則是大可不必了 , 人生如過眼云,隨著時間的流逝 , 你不自覺地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垂垂老矣,何不乘?息的時間努力學習呢 ?

我們一生下來,就少不免要面? “ 學 ” 字,有些人則唉聲?气。在廣闊無邊的知識海洋里,有人覓得甘甜的成果,有人碌碌無為地度過,更有人窮盡半生卻依舊原地踏步,難道知識只屬於有天賦的人嗎 ? 子曰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意思? : 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一個?好古代文化,敏捷勤奮去追求知識的人。由此可見,勤奮學習是換取知識的?健。

人之初,本是站在同一起跑上,後來的天差地別,則全看後天的努力。“玉不琢不成器”,仲永五?做詩,聰慧過人,人們都?他為“神童”,於是,他終日四處遊蕩,荒廢學業,然而不也因為?有努力,而致 “ 泯然?人矣 ” 。可見,?有後天努力,縱使有“天賦”亦是徒然的。有人云 : “諸葛天生聰慧,無人能及也。”而我卻想? : “非也 ! ”諸葛之聰慧未及仲永,而他為何能手持一把鵝毛扇,用兵如神,在朝野中呼風呼雨呢 ? 原因在於他苦讀兵書,又能活學活用,且又在三位師父的栽培下才得成大器。與諸葛亮相比,仲永是多可悲,他有著毫無遠見的親人,?有受到很好的雕琢。不學者,必將如此也 !

既然知識?人是公平的,為什麼我們不努力學習呢 ? 孔子? : “智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意思? : 有智慧的人不會疑惑,有仁德的人不會擔憂,有勇氣的人不會懼怕。所以我們學習的目的,一方面是發展智慧的,使我們知識豐富,腦精密,能夠辨別是非,明白事理,不至於感到疑惑。另一方面是修養品德,建立正確的人生觀,使我們做事心安理得,不因為成敗得失而煩惱。同時,還要磨練我們的意志,使我們心地光明,?自己應該做的事,能夠勇往直前。一個人如果不學習,不但?有謀生的本領,同時也就不能明白做人的道理,以致糊里糊塗地過一輩子 ; 就像一塊?有經過琢磨的玉石,看起來不過和普通石一般,?有什麼分別。我們要在社會上立足,并且成為有教養的人,那就要不斷地學習,不斷地磨練自己。

孔子一生在不斷地學習,他? :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心所欲,不踰矩。”這种“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是多么令人欽佩。在這知識爆炸的年代里,我們應該趕緊採摘知識的花蕾,因為時光是一去不回的,知識的大道是崎嶇不平的,成才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所以在這條道路上,難免會遇到挫折,只要肯吃苦,就能?胜困難。“寶劍鋒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我們學習要有這的精神,才能在學習上勇攀高峰。

所謂“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就是?,一個人要想成功,就要基?做起,循序漸進。所以學習知識要日?月累,如果不打好基礎,不最基本的做起,卻希望一步登天,那是不可能的。俗語? : 千?寶塔平地起,英雄出於平凡中。要造就一座宏偉的寶塔,既要展望到寶塔的未來,又必須砌好眼前的一磚一石。要成為英雄,也必須每件小事做起。

我們學習知識也是如此,高瞻遠?,平地起步。要想有所成就,就要有攀登科學高峰的雄心壯志,又要有?研每一個詞、每一個句子、每一個公式、每一道題目的刻苦學習精神。“不?跬步,無以至千里 ; 不?小河,無以成江海。”基礎做起,在學習的“千里”之途,不是平坦的,每一跨每一步,都要洒下汗水。只要過一道道机?和挫折的陷阱,才能有和?得這筆“財富”。

玉有瑕疵,人無完人。 子曰 :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 ?其善者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只有取長補短,不斷地完善自己,才有可能?得更大的進步。

浪子回金不換。現在學習也為時不晚,只要肯學、愛學,人生終將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