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集


一等獎

學習、思考、行動

呂曉晴 ( 濠江中學 )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讀了這句話讓我深有同感,不禁醒悟到:自我們一出世,在這大千世界,就在不斷學習,在學校學習知識,亦學習做人,但在這過程中卻有不少人學而不思,思而不學。古今中外相信有很多讀書人都犯了同樣的錯誤,所以一代至聖孔子不斷提出學習之道,就是要「學而時習之」,為的就是讓我們能夠「溫故而知新」,理解箇中道理,學以致用,才不會「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學而不思」就如我們吃了一頓丰盛的飯菜卻無法消化,試想一下這樣又豈會對我們有益?學而不思,令我們學而無所獲,即使學了也等同沒有學,因為我們井沒有把所學的知識加以消化,把所學的東西轉化成自己所真正擁有的知識,這樣我們又豈能學以致用?我們都知道牛在白天不斷進食,但在夜晚的時侯卻把肚里的食物「反饋」出來,不斷咀嚼,為的就是要將吸收的食物加以消化,轉化成自身的能量。學習知識不正也需要這樣嗎?我們不但要不斷學習,吸收知識,更要把學到的知識加以思考,轉化成自己的能力。由此可見,思考是學習的催化劑,它令我們學得更好,更透轍。就如化學反應當中,催化劑起著重要的作用,思考亦是如此。

人,被稱為萬物之靈,是因為人類擁有了其它生物所沒有的特性--思想。有了思想,讓我們學會思考,能分清是非黑白,沒有了思想,就如行屍走肉般,但這並不是告訴我們要「思而不學」,萬世師表孔子曾經說過:「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顯然,「思而不學」只能是紙上談兵,空有理想而無用武之地。由此可見,無論是「學而不思」還是「思而不學」都是對我們無益。

相反地,如果 我 們不但認真學習,而且把所學知識加以理解,透轍明白,這樣我們就能收到意想不到的結果。就如德國化學家凱庫勒勒他曾提出苯分子是一個由 6 個碳原子以單相雙鍵相互交替結合而成的狀鏈式,而他悟出這種結构的經過更是化學史上的一 個 趣聞。据 他 自己所說這來自一個夢。有一天,他在書房中打瞌睡,眼前又出現了旋轉的碳原子,碳原子的長鏈就像蛇一樣盤繞卷曲,忽見一蛇抓住了自己的尾巴,井旋轉不停,像触電般地猛醒了起來,整理苯結构的假說。凱庫勒能從夢中得到啟發,成功地提出重要的結构學說。這井不是偶然,正所謂「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凱庫勒就是因為不斷地獨立思考問題,當然不可缺少的是他擁有丰富的化學知識,懂得箇中道理,並大膽地想像,小心地驗証分柝,這一切都為他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由此可見,認真學習再加上仔細的思考,是取得成功的關鍵。對于學習,我們抱著如此的態度,對于科技的發展,這種態度更是必不可少。隨著人類的進步,社會的發展,我們的國家需要自強不息,不但要有高科技的知識,亦需要大膽思考和想像,不斷地創新。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任何夢想,只有付諸行動才能成真,如果只是空有理想而不付諸行動,一切都終為空談,所以我應該學而思,思而後行,就正如我們偉大的領導人了解國情,思考真正適合國家的道路,并付諸行動,有了他們前仆後繼的努力,才有了今天新中國繁榮的景象。

有了知識,讓我們懂得思考,懂得思考就能把知識運用在科技之上,讓科技的發展一日千里。人類已不是過著以前茹毛飲血的原始生活,人類己能遨游太空,登上「月宮」。以前古人只能在神話中寄托的美好愿望,今時今日已夢想成真。想要夢想成真,需要的是我們不斷努力,正如晏子所說:「為者常成,行者常至。」一切只要我們掌握多方面的知識,認真思考,並付諸行動,那麼我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那一日終會到來!

 

 

二等獎 ‧ (以下二、三等獎排名不分先後)

尋找知識的導航燈

洪豪蓉 ( 濠江中學 )

在廣闊無邊的知識海洋裏,有人覓得甘甜的成果,有人碌碌無為地度過,更有人窮盡半生卻依舊原地踏步,難道知識只屬於有天賦的人?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就是說:勤奮學習是換取知識的關鍵。

從滿佈荊棘的科學大道到五彩繽紛的知識大門,無數傑出的人士,有誰不曾勤奮過?我們熟悉的張海迪,雖然身殘,卻從未放棄過學習,她在病床上長年累月地拼搏,終於自學了日語、德語、英語等外國語言,張海迪的一生是用勤奮的火種點燃出智慧的火苗,她並沒有人們所謂的「天賦」,擁有的只是後天的勤奮,然而,卻引領她邁向成功之門;相反《傷仲永》中的主人翁,五歲就能寫詩,人們稱他為「神童」,於是,他終日四處遊蕩,荒廢學業,最於淪為平凡的人,可見,沒有勤奮,縱使擁有「天賦」亦是陡然的。

我們總愛說:「某某同學很厲害!某某同學很聰明!」為麼我們不去想想他們背後付出過多少時間,多少努力呢?當我們只顧吃喝玩樂時,他們正廢寢忘餐地學習,如果說我們付出了十分的努力,那麼,他們就付出了一百分的勤奮,可見,他們值得讚揚的應該是那份「勤奮學習」的精神,所以郭沫若說:「愛好出勤奮,勤奮出天才。」

既然知識對人是公平的,為麼我們不努力學習呢?孔子說:「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朋友,你猜猜如今的青少年是哪種人呢?我相信第四種人居多。他們總愛守株待兔,彷彿以為知識可以從天而降,學習對他們來說好比「地獄」一樣可怕,更談不上付出半點努力,要他們完成作業,換來的答案就是:「我不會,隨便拿一本給我抄!」守株待兔的惡果是眾所周知的,為甚麼他們偏要重蹈覆徹呢?假如坐著就能夠獲得知識,為甚麼萬世師表會說:「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我深信「一分耕耘定有一分收穫」,縱然無法成為第一種人,然而,後天的學習卻足以令我們成為第二種「天才」。

當然,盲目的學習並不代表勤奮,正如學數學一樣,假如單單把公式背得滾瓜燦熟而不去思考,即使取得滿分,你所獲得的知識又是否相值於這個分數呢?我們往往以為學過的知識必定能掌握,於是長年累月地「學而不思」,最終只會把寶貴的知識一一拋棄,雖說知識的積累來自勤奮,然而無法「對症下藥」亦只是白費心機。

或許,你又會疑惑:「要付出多少勤奮,方可成才?」要知道知識的大道是崎嶇不平的,成才亦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偉大的孔子尚需「活到老,學到老」,而我們呢?只是奮鬥過十多個春秋就開始意志動搖,一旦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廢,試想,當你正一口一口地吃著香噴噴的熱飯,又怎料到這是由農夫日以繼夜地播種、施肥、澆水的成果呢?為甚麼我們不去問問他們流過多少汗水?為甚麼他們依舊默默耕耘?全因為他們懂得珍惜努力的經過。試問連一份真正的勤奮亦不曾付出過,知識的大門又怎會為我們開啟呢?

新世紀的青少年,倘若你仍在知識的海洋中迷失方向,請抓緊這盞知識的導航燈──「勤奮」!

 

 

‧三等獎‧

大哉孔子

郭靜儀(聖羅撒中文部)

當我們正急不及待地拚命學習和吸收西方的文化時,外國的一批西方文明科技人才,並獲得諾貝爾獎的精英,卻在一份《巴黎聲明》中發表:「人類要在二十一世紀生存下去,必須要從兩千五百年前孔子那裏去尋找智慧。」這究竟是甚麼一回事?

回想當年紅衛兵的年代,他們把天安門廣場擠得黑壓壓的,這些知識青年各自心中都有一團熾熱的火,愛國的火焰正燃燒著他們,這是一個動盪的年代,他們要改朝換代!他們要破舊立新!他們要令國家脫離落後和貧窮,於是文化大革命的風暴,隨即捲起 ……

其中「破四舊」,一大批血氣方剛的紅衛兵,到處燒族譜,拆孔廟,毀壞古籍、古跡,誓把舊世界打得天翻地覆,後更發生「批林批孔」運動,他們激烈地高呼「打倒孔家店」,故很多優秀的文化遺產受到摧殘。此時,我國二千年文化傳統的聖人孔子,所受到的更是前所未有的批判,儒家思想所經歷是慘不忍睹的蹂躪。嗚呼哀哉!

試問我們又怎能隨意抹去一個民族的記憶,忘掉祖宗,棄掉自己華夏二千多年、淵遠悠長的文化思想呢?

今日,我讀孔子,一口氣讀完,然後倚首沉思,驚覺這是一次思想上的薰陶,一次精神上的洗禮,一次自我的反省。

同時孔子活靈活現的形象,在我的腦海裏呈現,他雍容自若,我行我素,言行一致。眉目間,有一股慧德環轉。在枝葉繁密,杏林的樹蔭下,向學生講學,或彈琴鼓瑟。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

林語堂引孔子為自己的「論語同志」,他概括了孔子的智慧之處在於:一、是道德感,這是現代人最缺少的東西。二、是人生的態度,是一種對人生和生命的熱心、進取,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處事態度。三、是捷、達、雅的文化風格,一種智慧的思想風格。

孔子追求仁德,「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從以上一則,可以將仁的重要性,透徹地表達出來,內容是說:「克制自己,使言行合乎禮,這就是仁德,人人一旦這樣做到,天下都會歸依仁德了。」我們只要遵守禮法,自我克制,社會的秩序良好,國家便強大,自然就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了,孔子的一生都為小康社會和大同世界的理想而奮鬥,明知不可為而為之,身體力行,周遊列國,游說各 國 君主,推行仁政,可惜不被重用,眼見人民受戰火煎熬,孔子一心想拯救這滔滔亂世。而當時老子的明哲保身的消極方法與孔子剛剛相反,老子主張以柔制剛,以退為進,凡事不要突出自己,要如雲中龍,深藏不露。孔子說:「君子疾沒世而名不稱焉。」即是到死而名聲不被人家稱述,君子引以為恨。由此可知孔子是一個最具實踐理性的智者,不尚空談,不言怪 ( 怪異 ) ,力 ( 勇力 ) ,亂 ( 叛亂 ) ,神 ( 鬼神 ) 。正心誠義,格物致知。主張積極有為的處世思想。

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方針。更是後世人的典範,他認為人只有通過學習,除了學習詩書禮樂,古代先賢的為人行事外,也要學習周圍人的嘉言長處,正所謂:「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句話包含了一個道理;能者為師,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身邊的每一個人都有各自的長處和短處,可以成為我們的良師益友,見到其長處,虛心學習,就自我警誡和反省,想想自己有沒有同樣類似的毛病。而發揚仁,知,信,直,勇,剛的美好一面;人若然沒有受到禮教的薰陶,聰明的人不顧大義;只知賣弄,聰明反被聰明誤,自招殺身之禍;正直,守信的人,以道義為準,不明事理的,就會被壞人利用;勇敢,剛強,也是一樣,沒有道義約束,勇敢就會成搗亂闖禍,剛強就成膽大妄為。因此,「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教育的重要是不可忽視,二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深深領會這一點的重要,晚年恬退避世,杏壇教學,春風化雨,將其偉大的政治思想,處世之道,長幼有序等思想,傳揚後世,讓二千五百年後的今日,我們炎黃子孫受惠,甚至世界其他不同民族也能夠受其智慧的啟蒙。

大哉孔子!孔子大哉!

 

 

三等獎 ‧

益友與損友-讀《孔子語錄》有感

洪莉莉 ( 濠江中學 )

兒時,時常在電視上看到教室裏掛著一張老人的晝像。他有著滿臉的胡子,卻有著一張慈祥的臉孔,身著厚厚的服飾,應該說生活在遙遠的古代 。每每見到他的照片都倍感疑惑。直至有一年暑假 , 我到外公家去,在阽外公看電視的時候,再次看到這樣的晝面,便忍不住問起外公,才知道晝中人便是孔子。

孔子,春秋末期的思想家 . 教育家,也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後世稱之為 ” 至聖先師 ” 。他把許多有關於學習及道德等方面的知識 , 道理流傳世。他不但讓自己的三千學子受惠,還讓無數後人獲益良多。
二千多年前,孔子在教育方面推廣 ” 有教無類 ” ,在思想方面提倡 ” 仁愛 ” 。在二千多年後的今天,受孔子教及仁愛思想所薰陶的人不計其數,而現今的中小學生也在學習孔子的治學及修身養性之道。從小學習孔子語錄的我,體會最深的是 ” 交友 ” 的論述。

聽過這樣的一句話嗎? ” 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 意思就是說: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不要怕改正。那麼,該怎樣去理解 ” 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 呢?

古人將朋友分為兩種:一種為 ” 緩急可共,生死可托 ” 的 ” 密友 ” ” 諍友 ” ;另一種則是 ” 利則相攘,患則相傾的 ” 賊友 ” ” 損友 ” 。那麼又該如何去選擇朋友呢?讓我們再聽聽孔子的良言吧!子曰: ” 益者三友,損者二友。友直 , 友諒,友多聞,益友。友便辭,友善柔,友便佞,損友。 ” 一個正直 , 誠實 , 見識廣博的,他應該是一泓清泉,為你心田送去一片清涼,他應是一面鏡,讓你看到自己的不足,讓你改善自己的不足;而一個逢迎諂媚,當面恭維背後毀謗 , 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那你將可以體會 ” 近墨者黑 ” 的切身感受。

每個人都希望結交知己 , 所謂 ” 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 ” 并且 ” 以友輔仁 ” ,但是如何才能做到這一點呢? 孔子在 君子論中就有教大家了,首先應 ” 吾日三省吾身 ” ,提高自己的道德操守,交友講究志同道合,所謂 ” 道不同不相為謀 “.” 志 ” 與 ” 道 ” 都是建立在個人道德修養的基礎上的。一個人品德高尚 , 以誠待人,那麼他的朋友也必然是真誠及值得信賴的。於是,中國古代就有鍾子期與伯牙言一對知音,而近代歐洲也出現了馬克思和恩格期斯的偉大友誼。

反之,自身修養不高,就難免會交上 ” 賊友 ” ” 損友 ” 。前北京市市長陳希同受賄被革職,前沈陽副市長馬向東來澳豪賭等例子,不是很好的反面教材嗎?身居要職卻不洁身自愛 , 廉洁自律,被一些看中其手中權掌中劫勢的人利用而身陷泥潭,最終受到法律制裁,這樣的真實事例,大家又何嘗沒有見過呢?

古人說: ” 君子之過如日月之蝕。 ” 人們死在生活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缺點錯誤,這時,我們便要 ” 道義相砥,過失相規 ” 的 ” 諍友 ” 來及時為我們指正。而我們自身也應 ”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 三國時,呂岱和徐原是好朋友,呂岱推荐徐原做了官,但呂岱有了過失,徐原總是毫不客氣的指出 , 雖然有時使得呂岱難堪,但他卻仍十分敬重徐原。徐原逝世後,呂岱悲痛地說: ” 今後就失去了一位良知益友,也失去了面明鏡。 ” 像他們這樣,既能以誠相待,更能鞭策對方,才能體現出朋友之間的責任,亦體現出交友的真諦。

現今青少年,渴望交友,更流行在網烙絡上結交網友,但是,網絡背後是 ” 益友 ” 還是 ” 損友 ” 無從得知,所以應更為謹慎,以防誤入岐途。現今,許多青少年認為孔子的教誨已不合時宜,但是在交友方面不也正說明了現今社會存在的問題嗎 ?所以 ” 至聖先師 ” 孔子的教誨仍應流芳百世。

 

三等獎 ‧

君子的形象 ─ 讀《論語》有感

鄧碧瑩 ( 培正中學 )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獨愛蓮,並借蓮之「出淤泥而不染,灈清漣而不妖」比 喻 君子;亦有學者取竹之中空有節,高風亮節;梅之敢斗霜雪,不附他物以 喻 君子云云。可見,數千年來,儘管神州大地變更過多少道旗幟,我們對孔子在《論語》中所描繪的「君子」仍然念念不忘,君子的形象在我們中國人心中依舊屹立不倒。

看罷《論語》,也必能看到孔子心目中君子的輪廓,而從一則則語錄中歸納出君子的形象。我看孔子所描繪的君子是剛柔並濟,並懂得取其中庸之道的。

「君子不重則不威」,君子之剛,主要表現在他固守氣節,「克己復禮」,所以顯得莊重、威嚴。「君子固窮」,君子有高尚的氣節,風骨挺拔,在窮困面前依然故我,縱使顛沛流離仍矢志不移。君子守禮慎言,絕不曲意逢迎。君子言行之重,重如泰山;志氣之固,固如盤石,剛直不阿。同時,君子光明磊落,無愧於心,不藏頭露尾,固「君子坦蕩蕩」,「不懮不懼」,剛直堅韌中還包含了那種鐵骨錚錚的英雄氣慨。

君子之柔,柔於「無終食之間違仁」。君子心懷仁德,時刻不忘。固能守忠恕道,盡守自己的本份,對人盡忠;有寬恕別人的心胸,絕不斤斤計較。君子以仁愛為本,推己及人,他愛人如己,更有「恭自厚而薄責於人」及「成人之美」的敦厚胸懷。「君子義以為質,禮以行之,遜以出之」,君子的性情如水般清純、溫和。更有「人不知而不慍」的雅量,平易近人。固君子剛如鐵,卻又柔如水。

孔子說 君子「望之儼然,即之溫也」,君子外表令人感到嚴肅,但人接近他卻感到溫和。這就是君子剛柔並濟的結果。君子知道中庸之道,並懂得掌握剛柔的分寸。剛而不燥,柔而不弱,所謂「君子泰而不驕」,不卑不亢。然而,我們的「至聖先師」孔子就以一生去演譯出「君子」這角色。《論語》中描繪孔子是「溫而厲,威而不猛,恭而安」。孔子溫和而又嚴肅,威嚴而不凶猛,莊重而又安祥。這正正是君子剛柔不偏不倚地融為一體的表現。

孔子遠在二千多年前,就為我們塑造出「君子」的形象。這個形象不但活現在《論語》內,還牢牢的印在我們心中。孔子為中華民族開闢了思想的源頭,為中華民族注入了君子的骨髓。我們中華民族刻苦耐勞,儘管飽歷風霜,依然堅持著民族的氣節;禮、義、廉、恥時刻不忘,我們民族有著君子的剛強。中華民族被譽為「禮義之邦」,講求仁德,樸實謙讓,我們民族擁有君子的仁愛柔腸。君子的形象在我們中華兒女的心中是時間流不走,鮮血洗不掉的。「君子」這個名字是屬於整個中華民族的,然而卻有賴我們每一個人以行動去發揚。在困難面前多一點剛強,對人多人點柔腸。 那麼 君子的形象將在中華大地上薪火相傳,使中華民族永遠保留著君子的形象。

 

 

三等獎 ‧

自省 — 讀《孔子語錄》有感

陳英瑩( 濠江中學 )

 

一言驚醒夢中人!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頓時,至聖先師的一席話在我的心坎中狠狠地鑿了一下,那種被人當頭棒喝的滋味真不好受!但卻使我明確了做人的目的。今天,我如常地坐在飯桌上,面對著美味佳餚和另一旁的《孔子語錄》,我的心緒忐忑不安,我不願意執起雙筷,因為我還未曾想到飯後我能有甚麼消磨?原來要眼白白等待時間的流逝是這麼沈悶和難熬的!整天吃飽了飯,又不用心去做事,不能有出息的啊!但我現在又能辦到甚麼呢?我希望能在這深奧的孔子世界裏尋求到答案 。

細數古今中外,有哪個傑出的偉人會終日百無聊賴、游手好閒的?有云:偷得浮生半日閒!我想也正是僅僅用在這些人的身上了。他們爭分奪秒地工作,不眠不休地思考,在有限的時間裏發揮了他們最大的價值,難道我的價值就只是用來襯托嗎?我想不是的!我不要再這樣荒癈自己的生命,不能再虛耗我的花季!一個才僅僅活了十五載的少女,就要想方設法去消磨時間麼?我過的生活應該是多姿多彩、充滿希望和拼勁、豐盛和燦爛的!大概一直是我用黑布把這閃光都蒙住了!我一直都在替自己找藉口,我並不是無事可做, 只是 不肯去做罷了。我應該及時採摘玫瑰花蕾,因為時光一直是一去永不回的!

回頭想想,我這樣愚昧是因為我未能像孔夫子那樣,做到為長遠的事打算,所以才會有眼前的憂慮。我白白地送走了時間,送走了機會,於是微笑的綻放的花蕾就這樣凋萎了。其實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個出息的大人物,但又有多少人真的為此作出過努力?不願意踏實去付出,又怎麼能成功?寧可嘗試過而失敗,也不要從未嘗試過。不曾試過掌握自己的命運,又怎麼 能成為 君子?不懂得禮儀,又怎麼能立足社會?不懂得分辨言語,又怎麼能受人敬拜?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能夠從別人的德行中追求相同的優點而撇除他的缺點;但小人卻只會盲目地追求而不會分辨,更可憐的是連自己也察覺不到自己已經陷入了深淵。如果我們生存就是為了跟隨他人,我想我們應該發問一個問題:我在這裡做甚麼?這就是問題的所在。也許我們就是欠缺了一個求同存異之心,我們還沒有留意到實際上我們真正所需要的 ── 自我和創新。要記得,現在獲得證實的事,曾經都只是想像!我們必須見證自我極限的超越,看看在人類未曾涉足之地,生命能如何自己地生活!不過在擁有自我之前,還得先擁有知識。

「吾有知乎哉?無知也。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兩端而竭焉。」難道真的有人一生出來就無所不曉?大家本來都是一無所知的,但只要願意從事情的始末兩端去瞭解,結果都能弄明白整件事情。但於我們而言,往往這才是我們的致命傷。試問一個求學階段的人,又豈會有沒有疑問的可能呢?或許你們會說:「為甚麼我問別人為甚麼的時候,別人總會不耐煩的大叫: “ 不要再問為甚麼了! ” 錯的不是你!只因為你剛好問上一個不喜歡問為甚麼的人。我們應該用相信的人看世界,堅持一直問下去,有志者事竟成,失敗往往就是轉捩點,還會將我們帶到另一個更高的層次,所以成大事不在於才力,而在於堅忍!失敗的刀鋒在你身上雕刻的痕跡越深,你所能盛載的成功也就越多!因為無論或多或少從中我們都能有所得著。哪怕是人煙罕至的道路,也能創造很多的不同。積沙成塔,也是可觀的。不過總是迅速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人,容易迷失,心靈一定是浮動不安的;相信紮實精神的人,才是穩定不受影響的。忠誠是正途。忠心,才可以帶我們到更遠的地方;而猶豫、現實的心,或許可以讓我們一時投機,但它畢竟會帶來更多的危機。

用手摸摸良心,到底你是忠誠還是猶豫?子曰: “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

是時候我們該好好反省了。不過請記住,反省這兩個字,是對自己,而非對別人,如果自己做好,而用自己的標準去要求他人反省,這樣的行為,大都無法如願,無法如願的心會越來越暴燥氣憤,最後就連自己都犯下錯誤,到頭來,自己也不是一個真正反省的人了。
大家說是嗎?

 

三等獎 ‧

請回應心中的孔子─讀《孔子語錄》有感

劉淑雯 ( 培正中學 )

往往,在不同的書本中,我只能讀到作者們不同的思想;但在《孔子語錄》中,我卻發現了思想的人──孔子。孔子不但有思想,而且他的思想是人生的哲理、真諦;他的說話經常在我腦海中蕩漾,當中,我對孔子提出的求學之道印象最為深刻。因此,我回應心中的孔子:我讚美您,特別是您提出的求學之道。

孔子的語錄在求學方面,講述了許多實用的方法;也許有人會指出:幾千年前孔子的思想怎麼會適用於現今世界?不是開玩笑吧!事實上,幾千年前孔子的思想的確適用於現今的社會。隨著歷史的演變,孔子提出的種種理論依然是切合各種社會情況的,即使近代很多哲學家所提出的格言,亦只是建基於孔子幾千年前所提出的思想基礎之上。

以求學方面來討論:還記得狄慈根曾說過:「重复是學習之母。」這和孔子提出的:「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意思和概念都是一致的,都是教我們除學習新知識之外,還要多加複習。又如:波爾克說過以下的一句話:「讀書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而孔子則認為:學而不思則罔;他們所站的觀點也是相同的。由此可見,孔子的求學思想不但務實,更令後人品其含意。如:「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這句話,就值得我們好好深思。我認為孔子的語錄是叫我們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孔子除了提出求學之道之外,還提出了道德、治國、做人等各方面之道。難怪古德有云:孔子,聖之時者也。我認為孔子透過一生的大半時間去授業、講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化為思想的精神,的確是費盡心思,為我們鋪下了踏腳石。在現今社會,我想孔子的思想已經融入了不少西方的理論,但孔子思想的原價值是永存的。因此,很多人還是欣然接受孔子的理論,樂於篤行其道,那是為甚麼呢?我想這是因為孔子的思想牽引了他們的思想,他們都從孔子的思想裏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回應了心中的孔子,自然心服口服地滿懷敬意了。還記得有這樣的一句話:「有的人,活著;他已經死了。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我想孔子必定是死了,但仍然是活著的人;他的精神永存在書本中,閱讀有關他的書本,等於讀孔子的精蘊,並不僅僅令自己了解孔子,而是透過自己對孔子的認識而明白做人之道。另外,人們都想學習他的思想,而我卻認為,我們並不只是學習他的思想,而是要學習他那樣思想,透過自己心中的孔子,思想出人生的哲理。孔子是偉大的,他就像一面明亮鏡子,照出你的不足之處。人的一生,不怕有缺點,最怕是自己看不到自己的缺點或明知有錯而堅持不改。

那麼,請回應自己心中的孔子,做個聰明人,正確地觀察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