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學 習 篇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不亦君子乎?”

《學而》

【譯文】孔子說:“學到了知識,然後按一定的時間去複習,不也高興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處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我,我不怨恨,不也是君子行為嗎?”

 

2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於事而慎於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學而》

【譯文】孔子說:“君子吃不要求飽足,住不要求舒適,對工作勤勞敏捷,說話卻謹慎,請有知識道德的人指正自己,這樣,就可以說是好學了。”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踰矩。”

《為政》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就有志於學問,三十歲就可以立身處世,四十歲就不致迷惑,五十歲知道天命,六十歲一聽到別人說話便可以分別是非真假,到了七十歲便隨心所欲,任何思想行為都不會超出規矩。”

 

4 子曰:“?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為政》

【譯文】孔子說:“在?習舊知識時,能夠有新體會和新發現,這樣的人就可以做老師了。”

 

5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為政》

【譯文】孔子說:“學習卻不思考,就會受騙;只是空想,卻不學習,就會迷惑不解。”

 

6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為政》

【譯文】孔子說:“由哇,我教給你的東西都知道了嗎?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這才是真知。”

 

7 子入太廟,每事問。或曰:“孰謂鄹人之子知禮乎? 入太廟,每事問。”子聞之,曰:“是禮也。 ”

《八佾》

【譯文】孔子到了周公廟,每件事情都發問。有人便說:“誰說鄹邑大夫的這個兒子懂得禮呢?他到了太廟,每件事都要向別人請教。 ”孔子聽到了這話,便說:“這正是禮呀。 ”

 

8 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學也。”

《公冶長》

【譯文】孔子說:“就是有十戶人家的地方,一定會有像我這樣既忠心又守信的人,只是不如我這樣努力追求學問罷了。”

 

9 哀公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遷怒,不貳過。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未聞好學者也。”

《雍也》

【譯文】魯哀公問:“你的學生中,哪個最好學?”孔子答道:“有一個叫顏回的人最好學,不拿別人出氣,也不重犯同樣的過錯。可惜他不幸短命死了,現在再沒有這樣的人了,再也?有聽見過好學的人了。”

 

10 子曰:“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述而》

【譯文】孔子說:“把所見所聞的默默記在心裏,努力學習而不厭棄,教導別人而不倦怠,這些事情我做到了哪些呢?”

 

11 子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述而》

【譯文】孔子說:“教導學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時候,不去開導他;不到他想說出來卻不得的時候,不去啟發他。教給他東方,他?不能由此推出西、南、北三方,我就不教他。”

 

12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述而》

【譯文】孔子說:“我不是生來就有知識的人,而是一個愛好古代文化,敏捷勤奮去追求知識的人。”

 

13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

【譯文】孔子說:“幾個人一起交往,其中一定能有教正自己的人:選取他們的優點去學習師從,對照他們的缺點去檢討改正。”

 

14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述而》

【譯文】孔子用四種知識教育學生:歷代文獻,社會實踐,待人忠心,行為守信。

 

15 子曰:“蓋有不知而作之者,我無是也。多聞,擇其善者而從之,多見而識之,知之次也。”

《述而》

【譯文】孔子說:“大概有一種自己不懂卻憑空亂作的人,我沒有這樣的毛病。多聽各種意見,選擇其中好的加以接受;多看各種事情,並記在心裡。這樣的知識,是僅次於‘生而知之’得來的。”

 

16 子曰:“文,莫吾猶人也。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

《述而》

【譯文】孔子說:“書本上的學問,大約我同別人的差不多。在生活實踐中做一個身體力行的君子,那我還沒有做到。”

 

17 子曰:“若聖與仁,則吾豈敢? 抑為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云爾已矣。”公西華曰:“正唯弟子不能學也。”

《述而》

【譯文】孔子說:“說到聖和仁,我怎麼敢當?不過是學習和工作總不厭煩,教導別人總不倦怠,就是如此罷了。”公西華說:“這正是我們學不到的。”

 

18 子曰:“學如不及,猶恐失之。”

《泰伯》

【譯文】孔子說:“做學問就像追不上甚麼似的,追上了又怕丟掉。”

 

19 達巷黨人曰:“大哉孔子! 博學而無所成名。”子聞之,謂門弟子曰:“吾何執?執御乎?執射乎?吾執御矣。”

《子罕》

【譯文】達巷有個人說:“孔子真偉大!學問廣博,可惜沒有足以樹立名聲的專長。”孔子聽了這話,就對學生們說:“我能做甚麼好呢?駕車呢?射箭呢?我射箭好了。”

 

20 太宰問於子貢曰:“夫子聖者與?何其多能也?”子貢曰:“固天縱之將聖,又多能也。”子聞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 不多也。”

《子罕》

【譯文】太宰問子貢說:“ 孔老 先生是位聖人嗎?為甚麼這樣多才多藝呢?”子貢說:“這本是上天讓他成為聖人,又使他多才多藝。”孔子聽到,便說:“太宰知道我嗎? 我小時候窮苦,所以學會不少別人看不起的技藝。那些有教 養的 君子會有這樣多的技藝嗎? 不會的。”

 

21 顏淵喟然歎曰:“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 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

《子罕》

【譯文】顏淵感歎說:“老師的學問道德,越抬頭看就越覺得高,越用力鑽研就越覺得深。看著似乎在前面,忽然又位於其後面。老師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我們,用各種文獻來豐富我們的知識,又用適當的禮節來約束我們的行為,使我想停下來都不可能。”

 

22 子曰:“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

《子路》

【譯文】孔子說:“熟讀《詩經》三百篇,交給他政事,卻辦不成;叫他出使外國,又不能獨立地去應對談判;即使讀的書多,有甚麼用處呢?”

 

23 子曰:“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

《憲問》

【譯文】孔子說:“古代的人學習目的在於提高自己的學問道德,現今的人學習卻為了裝扮自己給別人看。”

 

24 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為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

【譯文】孔子歎道:“沒有人知道我呀!”子貢說:“為甚麼沒有人知道您呢?”孔子說:“不怨恨天,不責備人,通過學習平常知識技能,以求透澈瞭解高深道理。知道我的,只是天罷!”

 

25 子曰:“賜也,女以予為多學而識之者與?”對曰:“然,非與?”曰:“非也,予一以貫之。”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賜啊, 你以為我是學得多,又能記得住嗎?”子貢答道:“對呀,難道不是這樣嗎?”孔子說:“不是,我只是用一個道理來貫串學問。”

 

26 子曰:“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我曾經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思索考慮,但是沒有用處,不如去學習。”

 

27 子曰:“有教無類。”

《衛靈公》

【譯文】孔子說:“甚麼人都可以教,沒有【貧富或地域等】類別的區分。”

 

28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季氏》

【譯文】孔子說:“那些生下來就有知識的人,是最好的;那些經過學習而有知識的人,稍微差點;那些遇到困難再去學習的人,又差一等;那些遇到困難都不去學習的人,最為人們看不起。”

 

29 子曰:“不學詩,無以言”, “不學禮,無以立。”

《季氏》

【譯文】孔子說:“不學《詩經》,就不會表達”; “不學禮,就不能立身。”

 

30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陽貨》

【譯文】孔子說:“人性本來相近,因為習慣環境的影響,就相差漸遠了。”

 

31 子曰:“由也! 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居! 吾語女。好仁不好學,其蔽也愚; 好知不好學,其蔽也蕩;好信不好學,其蔽也賊;好直不好學,其蔽也絞;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

《陽貨》

【譯文】孔子說:“仲由,你聽過有六種品行和六種弊病嗎?”子路答道:“沒有。”孔子說:“坐下,我告訴你。好仁德,卻不愛學習,那種弊病就是容易被人愚弄;好智識,卻不愛學習,那種弊病就是空洞而無憑;好誠信,卻不愛學習,那種弊病就是易受他人陷害;好直率,卻不愛學習,那種弊病就是說話尖刻得罪人;好勇敢,卻不愛學習,那種弊病就是容易闖禍;好剛強,卻不愛學習,那種弊病就是膽大妄為。”

 

32 子曰:“小子何莫學夫詩?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邇之事父,遠之事君。多識於鳥獸草木之名。”

《陽貨》

【譯文】孔子說:“弟子們為甚麼不研習《詩經》啊? 讀《詩經》,可以培養聯想力,可以提高觀察力,可以鍛鍊合群性,可以學得諷刺方法。近呢,可以運用其中道理來侍奉父母;遠呢,可以用來效 勞 君王。而且可多認識些鳥獸草木的名稱。”

 

33 子謂伯魚曰:“女為 周南 、 召南 矣乎? 人而不為 周南 、 召南 ,其猶正牆面而立也與!”

《陽貨》

【譯文】孔子對伯魚說:“你研習過 周南 和 召南 了嗎?人假若不研習 周南 和 召南 ,就會像面對牆壁而站罷了!”

 

34 子夏曰:“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子張》

【譯文】子夏說:“廣學博聞,堅守意志,深入追問,自我反思,仁德就在這中間了。”

 

35 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學以致其道。”

《子張》

【譯文】子夏說:“工人在作坊裡完成他們的工作,君子則通過學習獲得道理。”

 

36 子夏曰:“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

《子張》

【譯文】子夏說:“做官而有能力的便去學習;學習而有能力的便去做官。”

 

37 衛公孫朝問於子貢曰:“仲尼焉學?”子貢曰:“文武之道,未墜於地,在人。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

《子張》

【譯文】衛國的公孫朝向子貢問道:“仲尼的學問是從哪裏學來的?”子貢說:“文王和武王之道,並沒有失傳,散在人間。賢人便抓住大處,不賢的人只抓些枝節。沒有地方沒有文王和武王之道啊。我的老師何處不學?又為甚麼需要有專門的老師來傳授呢?”